2019-07-12 09:39 浏览量:15227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新式乡村
实现田园牧歌美好生活
傍晚的蛙声小镇热闹异常,村民们围坐在荷塘旁边的舞台前,津津有味地听着《红灯记》《沙家浜》中的经典唱段,优美的韵腔飘荡在荷塘上空。这是记者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孙武街道黑楼村蛙声小镇现场感受到的热闹气氛。荷花节期间,蛙声、荷香混合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和村民们围坐看戏的热闹场面,带人们重新走进田园牧歌式的新乡村生活。
此次表演的惠民县京剧票友协会正是看中了蛙声小镇的生态环境,并借着“送京剧下乡”活动,将活动基地设在了蛙声小镇。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如今的蛙声小镇,因为环境好、生态美,不仅吸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有机农业爱好者和新农人前来参观学习,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并计划以蛙声小镇为中心,打造特色文化和旅游景观。镇里出资硬化了路面,粉刷了小镇周边村庄的景观墙,街道干净整洁,同时,还在园区里修建了亭台,供人休息赏玩。
孙武街道的民众在蛙声小镇感受到了真切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燕子在荷塘上空低舞盘旋,鸳鸯在荷塘里戏水,甚至连白鹭也不时地显现草岸,老人悠闲漫步,孩子们奔跑打闹,组成一幅安宁祥和的农业生活画卷。
如今这幅童叟同乐游园图,得益于蛙声小镇的有机农业发展,“当时来这里做有机农业,当地人都认为我疯了。”2001年来此扎根的蛙声小镇创始人闫洪明向记者感慨道。
有机为本
健康土壤结出累累硕果
“有机农业就是在最干净的土地上寻找营养源,认证有机作物的功能性,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从一开始,我并没有把有机农业当作产业去做,我更喜欢把它当作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复兴传统文化的工具。”闫洪明对记者表示,这也是他做有机农业的初心。
军人出身的闫洪明,知道未来中国农业将向高密集科技健康型发展,回到家乡成立了有机农业基地,不想一头扎下去就是18年。期间,他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合作培育了黑绿豆、黑旱麦等作物。截至2017年,有7种作物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其中包括有机黑小麦、有机黑玉米、有机黑花生、有机黑魔豆、有机紫芦笋等。
“如今这里几乎人人都认识我,也逐渐认识到有机农业的价值。去年,美国花旗银行对基地的1503亩有机种植土地做了评估,融资1.5亿元。所以,坚持有机种植的最大回报,不仅仅是有机农产品,更是健康的土地。之前农业农村部的专家到我们这里盲检,随意挑一块地做检测,全部合格。”闫洪明对此十分自豪。
文旅融合
产业发展推动共同致富
闫洪明向记者表示,蛙声小镇没有做成封闭式的有机农业基地,就是为了方便村民来参观、体验,让农民自己感受有机农业的优势,吸引农民主动参与到有机农业中来,也希望园区能起到示范作用,带动他们致富。
“目前,我们正在打造儿童农耕,无偿提供种苗、肥料和人工,让家长带着孩子自种自采,有1000多人报名,同时,我会教孩子们传统文化、礼仪等。此外,我还跟人合办康养基地等。”闫洪明说。
“我还对接了一些贫困户,聘请村里60岁以上的农民去基地负责环境维护、作物晾晒等工作,2017年一次发工资时,老人们说,现在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给孙子买糖吃。工资最高的一位73岁的大爷3个月拿到了9000元,相当于他们老俩口一年的生活费,利益纠纷少了,家里也和谐了,像这样的措施已经实行了10多年了。”闫洪明向记者表示,让周边的村民到基地里工作,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让他们活得有尊严,这就是有机农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
惠民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惠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18年底,还有9000多户贫困人口,蛙声小镇的成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县里已经围绕蛙声小镇的3000亩有机农业开展文化旅游项目,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并通过发展相关产业,实现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该工作人员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这里的农民种麦子和玉米等作物,平均亩产小麦在1000斤左右,每亩每年纯利润1000元,很多农民不懂得技术,收入又不高,所以不愿种地。他们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企业每亩给他们1000多元,农民出去打工或者在园区打工,收入还是不错的。
“这里的街道景观图都是我亲自选定的,就是为了切合蛙声小镇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主题,我特意选了一些荷花和青蛙的图案,并以绿色为主。”山东省惠民县孙武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路洪爱向记者表示,县里将对当地民房进行改造,以便发展民俗旅游产业。
据了解,目前蛙声小镇占地3000亩左右,有经济和果树林1500多亩,种植各种有机农作物1500亩左右,基地包括有机黑花生、有机旱麦、有机黑绿豆等及其深加工产品共18款,对接周边7个村庄,带动130户贫困户脱贫。